語云: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。此時陽熱下降,氤氳熏蒸,水氣上騰,濕氣充斥,“濕熱交蒸”到達頂點。暑濕之邪極易在人體肌膚腠理開泄之際,乘虛由外入內(nèi),阻遏氣機,耗津灼液,損傷陽氣,引發(fā)中暑、心腦血管疾病及腸道傳染病等。
此時如何養(yǎng)生?中醫(yī)為大家劃重點。
別睡太少
夏季人們要順應氣候變化,最佳的狀態(tài)應該是適量比秋冬季晚睡一點但堅持早起。不過,此時因為晚間睡眠時間相對不足,加之天氣炎熱,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、困意頻頻。所以,小暑時節(jié)不妨每天來一個30分鐘左右的午睡。雖時間短暫,但有助于改善腦部供血系統(tǒng)的功能、增強體力、消除疲勞。
別穿太少
夏季防寒同樣重要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面對炎炎夏日,人們有了空調、冰箱等“避暑神器”,如貪涼飲冷無度,傷害脾胃,就會導致疾病,許多愛美女性在空調房內(nèi)穿著露臍、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,也容易造成風寒邪氣侵襲。
小暑節(jié)氣一定要著裝適宜,避免空調直吹,在打開了冷氣的室內(nèi)要外搭披肩。
即使在炎熱的時候需要外出,我們也不能穿得太少。因為,在氣溫接近或超過37℃時,赤膊會使皮膚的散熱功能減弱,反而是穿著吸汗透氣的衣服可以阻隔日光暴曬,使體感溫度更低。
別吃太好
在天氣炎熱的夏季,飲食宜清淡。這里的清淡并非只能吃素,而是要做到葷素搭配,合理選擇食材。推薦之味涵蓋粥養(yǎng)、湯羹、菜肴、飲品等多個類別,既能滿足營養(yǎng)需求,又符合夏季養(yǎng)生之道:
粥養(yǎng):綠豆百合粥(清熱解暑)、赤小豆薏米粥(健脾利濕)、山藥蓮子粥(補脾固腎)。其中赤小豆、薏米、蓮子等食材,本身就適合在夏天用來煲湯或煮粥,有化濕功效。
湯羹:冬瓜薏米老鴨湯(滋陰利濕),選用鴨肉這一適合夏季進食的肉類,搭配冬瓜、薏米,解暑又滋補;絲瓜豆腐湯(清熱通絡),絲瓜是夏季解暑生津的佳品,二者搭配清熱又營養(yǎng)。
菜肴:適量吃苦瓜(清心火)、荷葉(升清降濁)入膳、清炒時蔬(如空心菜、藕)。此外,經(jīng)典藥膳 “四神湯”(茯苓、蓮子、芡實、山藥)健脾祛濕效佳,可常煮粥或煲湯,其中的蓮子、芡實也都是夏季養(yǎng)生的好選擇。
飲品:烏梅冰糖飲(酸甘化陰生津)、淡竹葉或荷葉代茶飲(清心利尿)。需要注意的是,飲品以常溫或微溫飲用為佳。
運動別過汗
暑熱傷津,所以夏季運動強度要適當降低,活動量也應適當減少。
一般來說,每天的運動時間以30-60分鐘為宜,要多做些慢節(jié)奏的有氧運動。運動后注意補充水分、鹽分,避免因出汗過多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從而誘發(fā)心腦血管疾病。
小暑節(jié)氣,最好多進行室內(nèi)運動,或在晨起及傍晚氣溫較低的時間外出活動,不要在陽光下運動,避免中暑。
出行避水濕
小暑,雷雨天氣也越來越多了,暑濕并存,此時雨天較多,容易感受濕邪。因此,大家可以在天氣較好的時候,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暴曬,以去潮,去濕。
此外,由于氣溫高、濕度大,露天的木質座椅,經(jīng)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,雖然表面看似干燥,但會向外散發(fā)潮濕之氣,容易誘發(fā)痔瘡和關節(jié)疾病,最好不要隨意坐在上面。
眉縣人民政府網(wǎng)站版權所有:眉縣人民政府 主辦: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
陜ICP備07010879-3號 陜公安網(wǎng)備61032602000121號網(wǎng)站標識碼:6103260004
地址:眉縣平陽街146號郵編:722300
承辦:眉縣數(shù)字化信息服務中心